虎年的春天悄然到来,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的说法,尤其是初春气温刚刚开始回暖,不要过早脱掉棉衣,要注意保暖多捂着点。这个民间流传真的有道理吗?事实上,春捂是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得出的结论,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。
一、气候因素
冬季转入初春,乍暖还寒,早晚温差大,犹如孩儿面,一日三变;民间也有谚语说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,意思是初春气温回升后,常会出现气温持续偏低彷佛忽然回到冬天,这种天气我们称为倒春寒。人们难以适应倒春寒的袭来,因此初春不适宜脱掉棉衣。
二、春季患病因素
春季属患病高发期,各种病毒、细菌比较活跃,呼吸系统疾病、流感、过敏等流行病特别容易找上门,因此初春季节变换期,我们不应该过早地换上单衣,适当的捂一捂对身体是有好处的,可降低患各种春季流行病的概率。
“春捂”究竟怎么捂?
衣服要递减
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,曾在其著作《摄生消息论》中提出“天气寒暖不一,不可顿去棉衣。时备夹衣,遇暖易之,一重减一重,不可暴去”。阐明了春捂的关键,初春人体正处于“冬眠”初醒之际,因此这期间不能急于脱掉冬衣,而应根据人的身体情况不同,因人而异逐渐的减少衣服厚度。
春捂要有度
“春捂”并非一概而论,把全身上下都捂得严严实实,而是要遵循:重点部位重点保护,上薄下厚的原则,确保“四暖”:第一,头部暖,头部汇集了人体众多经脉,应及时擦干头发或者佩戴帽子,避免春风直吹头部;第二,腿部脚部暖,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血液循环差,易受冷,所以春季裤子鞋子穿厚些,不要过早露脚踝;第三,背部暖,背部保暖可降低感冒几率,因此建议室内停止供暖后备件外套披在身上;第四,腹部暖,肚子受凉易引发肠胃疾病,因此初春不要穿露脐短装,要保护好肚子。
一年之际在于春,春天空气清新、春暖花开,应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开端,最有利于吐故纳新,从这个春天开始,我们接受春捂、做好春捂,避免生病,让这一年有个元气满满的开端吧!
本文综合整理自蝌蚪五线谱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
本文综合整理自蝌蚪五线谱
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